将人工智能整合至军事信息作战领域,决不能任其随机发展——这项已被友邦与对手共同视为支撑当前及未来多域作战的核心能力,必须通过系统性规划实现转型。人工智能的全方位部署需要聚焦战略方向,以严谨研究为基础制定条令框架,通过实验验证与实战经验积累形成规范,并配以充足的资源保障。
鉴于对手在日益复杂的信息环境中运用AI技术日趋成熟,有效运用AI能力不仅是制胜所需,更是维持战略优势与战场主导权的关键。美军一致以来致力于确立全球AI主导地位。
本文首先简述信息作战发展脉络以构建认知框架,继而聚焦两项典型案例深度剖析AI在信息作战中的具体应用与战略影响:其一是2010年代末期由联合特遣部队"阿瑞斯"主导的"光辉交响曲行动",该实战案例对瓦解伊拉克和叙利亚境内的伊斯兰国具有决定性意义;其二是2021年启动的"网络堡垒"演习系列,其设计理念直接源自全球反恐战争中针对伊斯兰国等目标实施攻防网络作战的经验教训。通过这两个跨越虚实维度的案例,本文试图揭示AI技术如何提升军事行动的作战效能。
利用信息影响、误导、破坏或削弱敌方决策能力与作战效能,历来是军事战略的基石。从孙子兵法强调"兵者诡道"与间谍运用,到冷战时期心理战、沙漠风暴行动、全球反恐战争,直至当前俄乌冲突,指挥官们始终深谙控制信息流动对战争结局的决定性作用,使之成为军事行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然而纵观历史,信息作战面临的核心挑战始终在于:如何在有限时间内从海量信息中快速甄别关键情报。这一难题的症结在于信息处理速度的局限——即便在当代,如何建立高效的信息筛选机制以区分核心数据与次要信息,仍是制约信息效能转化的关键瓶颈。
现代战争形态的演进非但未能缓解信息分析困境,反而加剧了挑战。例如,数据采集技术的飞跃使得信息获取量呈指数级增长,但决策窗口期却因作战节奏的不断压缩而日益紧迫。进入21世纪,计算机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使信息收集能力达到空前水平,传统人工分析模式即便辅以传统计算机系统,也已无法有效处理如此庞杂的信息量。
与此同时,数字通信技术、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爆炸式发展,正推动战争范式发生根本转变——信息域作战日益成为动能作战的重要补充乃至替代选项。这种变革催生了新型作战维度,使得信息传播与操控的方式发生革命性改变。
在这个新兴信息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整合应用真正实现了"革命性"突破(这个被滥用的词汇在此恰如其分)。人工智能驱动的信息作战能够自动化执行并规模化拓展人类操作员难以企及的任务范畴。历史上首次,人类获得以空前速度组织、分类与分析海量数据的能力——这不仅是信息处理领域的质变,更是整体战争形态的颠覆性演进。因此,人工智能赋能的"采集-整合-分析"能力已被视为军事行动规划与实施的关键转型要素,其潜力边界仍在持续拓展中。鉴于人工智能已成为维持现代及未来全球战略优势的核心要素,将其作为国家战略优先事项进行投入,已成为提升信息处理能力的必然选择。
复杂AI算法的演进或将重塑军事决策范式——那些曾被视作人类指挥官独有特质的风险预判直觉,可能被具备海量数据分析能力的AI系统模拟甚至超越。更值得关注的是,基于高精度人格特征分析,AI可构建敌方领导层心理画像数据库,实时预测其决策倾向,为定制化心理战提供科学依据。这种能力使AI可同步实施两项战略行动:一方面生成并投放海量精制宣传内容,另一方面开展基于行为预测的定向虚假信息攻势,通过操控社交媒体舆论走向实现战略目标。此类应用凸显AI作为力量倍增器的革命性价值,必将成为未来信息作战的核心支撑。
这意味着,AI在军事领域的应用绝非对传统流程的渐进改良,而是直面战争形态的范式革命。其本质是通过数字工具实现战略规划与作战分析的质变突破,同时在全球信息空间实施对敌通信链路的系统性破坏
正如前文所述,AI技术正在重塑信息战实施方式,既带来能力跃升也引发新的挑战。AI可生成特定叙事导向的海量信息,解析庞杂数据流,并基于历史模式预测敌方行动轨迹。这些能力在提升战场感知与决策效率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决策者陷入信息过载困境。
AI在信息作战中的核心优势体现为快速精准处理大数据的能力。从卫星影像解析到实时信号截获,从开源情报整合到隐蔽模式识别,AI可发现人类分析师难以察觉的深层关联。这种能力将战场感知提升至新维度,使指挥官能在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中做出更优决策。
但正如硬币之两面,数据洪流带来的分析压力与日俱增。若缺乏革命性分析工具支持,决策者可能淹没于信息汪洋,难以在紧迫时限内提取关键情报。这种"决策瘫痪"风险只能通过AI赋能的智能分析系统来化解。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武器化AI可实施双重欺骗:既生成误导性信息诱使敌方AI得出错误结论,又通过群体心理特征分析优化心理战实施路径。这种攻防一体的能力正在重新定义信息战规则。
面对敌方运用AI生成深度伪造内容与恶意合成媒体实施认知战的威胁,构建防御性AI体系势在必行。AI生成的视频与图像不仅可用于散播虚假信息,更能系统性破坏公众对权威信源的信任。随着深度伪造技术日趋逼真,传统检测手段面临失效风险,这要求我们发展具备实时识别与反制能力的智能防御系统。